【决策学理论基础】十二、明心见性、通明达慧之学——决策学简论
(一)明心见性、通明达慧
我从 1981 年全国决策科学方法研讨会后就由科学预测研究领域进入到决策研究领域。经 20 年的研究、开发、推广,不但逐步地认识到,决策学是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而且也了解到,决策学是非常简单的科学,是每个人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的科学。因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就是“想好了才干 ” ,而这个“想好了 ”的过程就是决策过程。研究“想好了”的规律、尽可能地想好了而不是想歪了,就是决策学研究的内容。用 杨振宁 教授的话说就是“思考”。思考什么?通过思考达到什么结果?就人的思考来说,不外乎两个发明:一是发明目标、一是发明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与手段。从这种意义上说,决策学也可以说是思维的科学,是精神现象学,是完成信息变换的科学。用通俗的话说,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科学,是 “明心见性”、 “通明达慧”、使人成为具有创造性劳动的人才的科学。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他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智慧的化身,那么,要问诸葛亮的本质是什么呢?其本质就是他能面对现实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其最有名的就是,面对汉末的大混乱形势,为刘备做出《隆中对》——三分天下的决策。决策学用中国古老的话说,就是“把握神机进行妙算”的科学。
决策研究的核心或主线是把“人作为人来研究”,对关于人的精神现象的研究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研究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人的心用工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完成事功,要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即人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面对决策问题要拿起什么样的“思考”工具呢?而决策问题又横跨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所以,它的心用工具也必然应能对三大领域的问题进行思考。而能对三大领域问题进行思考的工具就只能是大学科方法论。用 杨振宁 先生的话说,就是三大科学领域的尽头,就是哲学。面对当今具有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意义的就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因此,对“三论”进行归一性研究,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法元论》就构成了研究开发决策科学的心用工具。《法元论》给出的“1· 2·8 律”是逻辑公理体系,它可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思维,思维就得有具体的思想对象。当然决策学中的思维对象是决策,所以,首先应弄清什么是“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千万种的决策现象,唯象地抽象出理论,即给出“决策”明确、清晰的概念,这个概念一经设定就能盖涵所有的决策现象,从而构成定义性公理,成为本学科的理论前提。而一切后继的东西,即一般所说的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只不过是对它自身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表述。如果前提——设定的公理不假,对它自身的表述必真。这种对定义性公理自身的表述所得到的逻辑一贯的知识体系就是决策学。
(二)决策概念与基本科学结构
决策是人对未来实践活动的方向、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原则、方法、手段所做的决定。在这里,不言而喻就以决策者(人)和决策对象构成了一个矛盾对立统一体,即决策 系统(如图九)。决策科学的基本科学结构就把理念元无-有上升为具体,因此,《法元论》这个逻辑公理体系“1· 2·8 律”对其完全是适用的。所以,决策科学知识体系的获得过程就是用《法元论》的逻辑公理体系去演绎
图九 决策科学的基本科学结构
决策科学的定义性公理的过程。这一过程所得到的知识体系就为人们做决策提供了一般的思维程序,反映的是人们科学地进行决策的规律,正是这一规律体现了人们发明目标与发明达到目标的手段的能力。所以,决策学又称为精神现象学。
人们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是为了指导未来的实践、取得行为实践的良好结果。所以,决策不是为了束之高阁,而是为了指导行为实践、取得行为结果。可见,经过决策过程取得了决策只是完成决策活动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决策的指导下进行决策实践、取得决策的硬结果,这一过程就是管理过程,是行为实践过程。
大家都知道,工程应按图纸施工,但在施工过程中图纸一点也不改动的情况是几乎没有的。也就是说,为了达于决策目标,在决策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目标、方法和手段,是常有的事。所以,就主观精神活动去考察,管理是微分决策的积分;就客观方面去考察,管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从总体上看,管理是过程,表现为人的行为实践过程。所以,管理学又称行为现象学。
但还应明确指出,管理学虽然是行为现象学,但它不研究具体的操作和行为的技巧,因为具体的操作、行为的技巧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
总之,广义的决策学包含着管理学,是精神现象学和行为现象学的统称,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整个软科学的核心。在这里,“软”,我们指的是有别于可见的行为活动的“看不见的思考”,即思维活动、理论实践。正是这一活动反应了人的本质:把握知识、完成信息变换从而具有发明力和创造力。